记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首批自有直升机B-7313
来源:中国交通新闻网

  2006年入编,她是见证我国海上立体救助体系发展的元老级直升机;429次完成救助应急任务,她在风雨中勇敢逆行;成功救助667人,她为绝望中的人们带去希望。

  救助机长的摇篮

  说起B-7313直升机,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(简称北一飞)的许多成员都对她有着特殊的感情。“B-7313直升机是北一飞首批自有直升机之一。”如今已经是资深搜救机长的冯传来说,“飞行队刚成立时,没有自己的飞机和机长,飞行员们都要在外培训积累经验,回到飞行队后,开着‘自己家的’飞机救死扶伤,荣誉感特别强烈!”

  作为北一飞的“老兵”,B-7313仍然保持着较为良好的机况,这离不开飞行员的精心呵护。执行海上救助任务时,直升机经常要进行低空海上悬停,发动机消耗很大,高温高盐的环境对飞机的腐蚀性也较陆地上更强,机务维护质量要求很高。

  “你对她好,她也会对你好。”

  “大雨天救助返航时,恨不得给她撑把伞。”

  “一起出生入死这么多年,她已经成为我们的同事和伙伴。”

  言语间,飞行员们流露出怜爱的神情。一同训练、共同执勤,B-7313直升机成为培养救助机长的摇篮。

 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,我国救助装备现代化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,北一飞引进了EC-225等更先进的直升机。新型救助直升机机型更大、操作更便捷、自动驾驶程度更高、安全保障也更全面。

  曾经万众瞩目的B-7313直升机,已不再如当年那般“抢眼”,但她辉煌的救助经历值得被永远铭记,那些得以从死神手中逃脱的受困群众更不会忘记她的名字。

  海上生命守护神

  履职十二载,B-7313始终守护着漂泊在海上的渔民、船员,守护着生活工作在石油平台、岛屿上的人们。

  2016年11月5日18时,B-7313直升机稳稳地降落在机场,这一刻,机长马宏儒和他的同事们终于松了一口气。此时,仪表盘显示:直升机油箱只剩下300磅备用油量!“数小时的恶战,一旦有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。”他说。

  当日14时,受寒潮大风降温天气影响,河北京唐港西防波堤10人被困海上。此时,蓬莱机场上空乌云密布,云底高300米,能见度只有1800米,对救助机组来说属于边缘化天气。险情之下,B-7313直升机机组毅然起飞。

  不久,又一险情接踵而至:一艘养殖船即将沉没,5人遇险。恶劣的气象条件、突发的救助任务、捉襟见肘的油量,全体机组冷静应对,15名遇险人员全部获救。

  其实,每一次救助的成功,都是平日点点滴滴的积累。采访中,“程序化、标准化”是飞行员们提到频率很高的词。“交通救捞系统成立救助飞行队之初,就选择了标准更加严格的中国民用航空规章(CCAR)。”冯传来说,正是标准化的打磨,飞行队才能更快地成长蜕变。近年来,北一飞从接警到起飞的时间不断压缩,且始终保持着零安全事故的纪录。

18112412542980.jpg

  应急抢险排头兵

  除海上救助以外,经过多年的训练和磨合,B-7313直升机还经常参加抗洪救灾、森林救火等应急抢险,救助任务的目标、种类、环境逐渐向多元化发展。

  分秒必争是救援时的真实写照。直升机快速、灵活的优势,使其总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。

  2012年8月4日上午,受台风“达维”影响,辽宁省普降暴雨,辽阳县5个地点共66名群众被洪水围困,情况危急。收到任务指令,B-7313火速抵达现场救援。

  “树上有人!”机长许凡和绞车手谈俊几乎同时看到了掩映在绿树中那赤裸的皮肤。

  此时,放眼望去已是一片汪洋,昔日温婉的河流变得凶猛起来。洪水中的大树随时都有被冲倒的危险,树上的男子岌岌可危。可是,怎样把男子救上来?直升机如果飞得太低,螺旋桨产生的气流很可能把树吹倒;如果飞得太高,救生员很难抵达准确位置,钢索也容易与树发生缠绕;如果向前飞行,救生员很容易撞上大树。最终,B-7313决定飞到树的左前方,再向右移,倒飞一段,并在距离被救者20米的高度悬停。

  看到有人来救自己,被困男子慌乱起来,一边伸手抓向救生员,一边又要向救生员扑去。“不要慌,我是来救你的,请配合我的动作。”短短几秒钟,救生员陈刚便将救生套套到男子身上,绞车手随即开动绞车向上吊运,几个动作衔接得天衣无缝。从侦察到设计救助方案,再到成功救人,用时仅5分钟。

  更为惊险的是,救助成功后不久,那棵遇险男子抱了6个多小时的碗口粗的柳树便被洪水冲走。

  类似内陆救援的经典案例,对B-7313直升机来说数不胜数,在险情面前,她像是乌云里的阳光,予人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