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25年央视元宵晚会上,撒贝宁身穿花袄,与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H1同台表演,以“机械步”模仿机器人动作,甚至用合成音说出“祝大家元宵节快乐”,将春晚的“人机互动”梗延续为一场跨越人文与科技的狂欢。
网友调侃“撒贝宁的抽象天赋无人能敌”,但这场表演的背后,是中国低空经济从概念到实践的全方位突破——无人机编队点亮夜空、人形机器人共舞、eVTOL(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)悬停城市天际线,共同勾勒出一幅“科技赋能传统,低空重塑未来”的壮丽画卷。
元宵晚会上的科技元素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低空经济产业链成熟的缩影。
大漠大无人机编队以千架规模在夜空中绘制出“麒麟献瑞”“五福临门”等传统图案,其精准定位与协同控制技术,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植保、电力巡检等领域;
宇树机器人的灵活舞步背后,是伺服电机、仿生关节等核心技术的突破,未来或将成为低空物流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智能终端;
而分会场亮相的eVTOL,则以零排放、低噪音的特性,展示了城市空中交通(UAM)的可行性。
无人机编队将《诗经》中的“麒麟”具象化,eVTOL机身喷涂敦煌壁画纹样,技术成为传统文化的新载体。
机器人表演推动公众对低空技术的认知,而文旅需求又倒逼技术升级,形成“需求-研发-应用”的闭环。
2024年被称为“低空经济元年”,国务院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《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》,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司,工信部、民航局同步出台专项规划,从空域开放、适航认证到基础设施,构建了完整的政策体系。
全国划定300米以下低空非管制区域(G类),120米以下微低空(W类),为商业飞行释放空间。
民航局发布《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》CCAR-92部,建立分类分级审定体系,解决“飞不起来”的难题。
深圳、成都等20余城试点建设低空飞行服务平台,5G网络与北斗导航实现全域覆盖。
截至2024年底,我国注册无人机超215万架,通航企业达744家,低空经济规模同比增速达23%,预计203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.5万亿元。
从”表演秀“到”生产力“
低空经济绝非“空中楼阁”,其核心在于技术下沉至民生领域:
物流革命:顺丰无人机在四川山区实现药品即时配送,时效较陆运提升4倍。
应急救援:搭载红外热成像的无人机在河南洪灾中定位受困者,挽救数百生命。
城市治理:上海采用无人机集群监测交通拥堵,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,通行效率提升18%。
未来趋势:
“低空+”生态融合:如“低空+文旅”催生空中观光航线,“低空+农业”实现精准施药。
当撒贝宁与机器人共舞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晚会笑点,更是一个时代的隐喻——技术正在重新定义“人与天空”的关系。
从元宵灯会到城市天际线,低空经济将以“改革驱动、创新牵引、场景融合”的路径,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科技让传统更鲜活,而传统让科技更有温度。”
未来已来:或许不久后,我们订购的快递将由无人机送达,通勤选择eVTOL跨越拥堵,而元宵夜的无人机表演将编织出更加绚烂的“中国故事”。
注:本文为低空科普,文章作者为个人,内容系个人观点。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,
如有侵权或任何异议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