珠海航展:见证中国航空航天业发展壮大
来源:南方日报

  ■特区故事

  “珠海航展如同一架引擎,驱动了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;好比一扇窗户,向世界展示了珠海的城市形象和‘中国制造’的国家实力;更像一道桥梁,联结起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。”这是当代著名作家李鸣生报告文学新作《敢为天下先》书中,对创办于珠海、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描述。

  珠海航展自1996年创办起,历经20多年的发展,如今已逐步成长为珠海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一张闪亮名片。

  “从‘惊艳面世’到‘迷惘艰难’,从‘坚韧前行’到‘创造辉煌’,一路走来,我们见证了经济特区的成长成熟,也见证了中国航空航天业的发展壮大。”中国航展珠海执委会、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周作德说。

  从“一无所有”到“惊艳面世”

  为什么要在珠海办航展?资料记载,1992年,时任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率队访问友好城市加拿大苏里,接触到了国际航展,苏里市议员马利亨特向他提问:“珠海能否举办大型航展?”

  回国后,梁广大向珠海市委、市政府作汇报时专门提到了举办国际航展的大胆设想,获得一致通过,珠海市委、市政府决定申办航展。

  什么是航展?怎么办航展?当时的珠海人并没有概念。在新生的珠海特区,办从未办过的航展,一切都是从零开始。

  1995年申办,1996年举办,首届航展的筹办时间十分紧张。“航展馆建好是在开幕前两个月。”周作德回忆,“当时,我带着外商从航展馆边上过,一路上尘土飞扬,对方问起航展馆的位置,我只能遥指远方。”

  道路不够通达、产业基础空白、场地从头建设是“硬”问题,在珠海办航展,更棘手的难题在于城市知名度不够。纵观各大国际航展的举办地,巴黎、莫斯科、新加坡等都是国际大都市。而珠海虽然是经济特区,当时的国际知名度并不高。

  “珠海在哪儿?”许多老航展人都记得,他们作为中国航展代表团到海外进行国际招商时,展商们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一句。

  珠海航展还是办起来了。1996年11月5日至10日,首届中国航展“惊艳面世”,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航空航天厂商参加了国际航空航天盛会,96架中外军、民用飞机和直升机进行了实物展示和飞行表演。

  首届航展引发了轰动的社会效应,但因经验不足,也暴露了不少问题。交通瘫痪、未区分专业观众与普通观众,许多前来商贸洽谈的人士被淹没在人群中,有人形容当时的情形是“看航展、送车展”。

  如今回看,首届航展的规模与质量都谈不上高,但其社会影响力却是空前的。万人空巷,观众人数超过70万,其中专业观众2万人。

  从“艰难迷惘”到展翅腾飞

  如果说,第一届航展算是“惊艳面世”,那么从第二届开始就进入了“艰难迷惘”期。许多第一届暴露出的问题,在第二届时还没得到解决,国内外参展商从一开始的包容到逐渐失去信任,航展内部资金链也出现断裂。彼时,内外质疑声不断,航展将易地举办的传闻甚嚣尘上。

  经过几届的探索调整,转折发生在2008年第七届航展前后。

  “那时,中国制造全面登上舞台,在航展上出尽风头。航展展品由航空航天逐步向兵器、船舶等各领域拓展,距世界领先水平越来越近。”周作德认为,除了越来越成熟的办展经验外,更大的因素是中国航空航天业的发展壮大。

  2018年11月6日上午9时50分,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,中国空军“八一”飞行表演队6架战机腾空而起,直冲云霄,正式揭开了第十二届中国航展的飞行表演序幕。中国空军、“八一”表演队、“红鹰”表演队等轮番登场,歼-20、运-20、JF-17枭龙、歼-10等炫舞蓝天,盛况空前。

  据统计,上届航展,主办单位数量从7家扩展到13家,参与的国家和地区共计43个,国内外参展商770家,室内展览面积已达10万平方米,展出飞机146架,并成交飞机239架,交易金额超212亿美元,展览规模再创历史新高。

  “从开始的依靠国外表演队,到后面展示中国制造、推陈出新,我们变得越来越自信、开放。一路走来,发源于珠海经济特区的中国航展,见证了中国航空航天业的发展、壮大。”珠海航展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孙洁峰说。

  南方日报记者 梁涵